1997年3月4日,86岁的杨绛看着病床上弥留之际的女儿,轻声低语道:“宝,安心睡觉,我和你爸爸都祝福你睡好。”话音落下,无儿无女的钱瑗缓缓闭上眼睛什么叫配资股,没想到,最后一程只有母亲一人陪着她。
杨绛的父母是知识分子。
杨绛的学业成绩优异,1928年她报考清华大学,虽然未能如愿进入,却并没有放弃对清华的向往,经过不懈努力,最终考取了清华大学的研究生。
在这里,她遇见了钱钟书。
杨绛原本是去看望一位老同学,恰巧在同学宿舍遇到了她的表哥钱钟书。
初次见面,杨绛直言自己尚未有男朋友,而钱钟书也坦率地回应,称自己未婚。
两人很快发现彼此在文学和思想上的共鸣,聊得异常投机。
虽然如此,初识的日子里,彼此并未立刻开始交往。
他们的感情迅速升温。
不久后,钱钟书因工作原因离开了北京,回到家乡。
信件成了他们维系感情的桥梁,钱钟书也在信中写下了无数表达相思之情的诗句。
钱钟书渐渐意识到,自己已经找到了理想中的伴侣。
于是,他决定向杨绛求婚,并与她家人商议订婚事宜。
两家人的见面愉快,双方对这段婚姻也都十分赞同。
最终,杨绛和钱钟书在苏州举行了简单而庄重的订婚仪式。
杨绛继续在清华大学完成学业,而钱钟书则前往上海教书。
结婚后,杨绛和钱钟书携手赴英国留学。
在那段岁月里,杨绛承担了家中的大部分琐事。
与此同时,杨绛也常常抽时间去大学旁听课程。
尽管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偶尔也有一些意见不同,但两人始终保持着平和的心态。
此后,他们的女儿钱媛的诞生。
两人开始共同构思一本关于家庭生活的书籍,书中将记录他们的点滴日常和温馨时光。
起初,三人决定杨绛负责写父女之间的关系,钱钟书写母女之间的互动,而钱媛则将自己对父母生活的理解记录下来。
1938年,年仅一岁的钱瑗随着父母返回中国。
从小,她就展现出与常人不同的独立。
到了1948年,钱瑗的爷爷钱基博偶然发现她与其他同辈男孙相比,展现出了非凡的学识。
自此,爷爷对她特别关注。
在她的中学时期,她的俄语却一度成为了她的强项。
尽管她没有一味追求高分,但她的学习态度使她在学校里表现优异。
1955年,钱瑗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俄语系。
不过,她并不如同许多同龄人那样,盲目追求名校,而是把目标定在成为一名外语老师。
她的母亲杨绛,一直遵循着尊重女儿意愿的教育方式。
杨绛和钱锺书曾共同探讨过女儿的性格,最终达成了共识,认为她的性格刚正,继承了外公的严谨,又深受爷爷的影响,喜欢讲授和教育。
1959年,大学即将毕业的钱瑗决定留校做助教。
这个决定得到了父母的全力支持。
钱瑗曾对母亲表示,她并不打算结婚,愿意一生跟随父母。
杨绛对此并不急迫,她始终尊重女儿的决定。
1966年,动荡时期爆发,杨绛深知在那个特殊的时代,作为独生女的钱瑗,未来可能面临孤独。
她对钱瑗说,如果能遇到一个诚实、性情稳重的人做伴,便能为她的未来带来些许安慰。
钱瑗听后,坦言心中已有一个人,那便是王德一。
王德一与钱瑗同年,都是北师大的校友,虽然两人在大学时并未早早产生爱情的火花,但他们频繁接触。
王德一学业优秀,也曾在大学时期担任班长等职务。
尽管早期王德一曾向钱瑗表达过爱意,但她并未立即答应。
直到动荡时期爆发后,杨绛的提点促使她决定接受王德一的求爱。
两家人确认了这段婚姻。
那时,他们已过而立之年,虽然算不上年轻,但婚礼朴素且温馨。
两人偶尔回到钱家,与父母共度时光,聊着生活琐事。
钱瑗常常以自己为王德一修剪头发,虽然技术并不熟练。
1969年,一对革命夫妻进入了钱家并要求分房。
王德一竭尽全力为杨绛争取到了延迟搬迁的时间。
之后,王德一甚至用自己的钱买了缝纫机给杨绛,减轻了她的一些负担。
1970年,王德一被错误地批判。
王德一坚决否认自己参与了任何反动活动,并且情绪激动地向杨绛保证。
然而,几天后,王德一在学校里被非法拘禁,最终在监禁中自杀,年仅33岁。
此后,钱媛因脊椎癌离世。
此时,钱钟书的健康状况也急剧恶化,尽管杨绛尽心尽力照料,钱钟书的病情始终未见好转。
1998年,钱钟书因病去世,杨绛在他的临终时一直守护在旁。
失去了爱女和爱人的杨绛,身心俱疲,但处理完丈夫的丧事后,她恢复了写作,将钱钟书留下的手稿整理成册。
2002年,杨绛重新拾起了《我们仨》的创作。
参考文献:[1]孙大坤.论杨绛记忆书写的伦理与诗学[J].长江学术什么叫配资股,2024(2):76-83